-
“谢谢你们帮助我们企业进行了信用修复,现在又可以贷款、参与工程招投标了,今后我们一定会珍惜信用,按时年报。”5月10日,我市一家建筑装饰有限公司负责人对帮其恢复信用的工作人员连声道谢。
原来,该企业因未按时公示年度报告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两年后,该企业虽然年报时补报了当年的年度公示报告,但并未到有关部门申请将企业移出经营异常名录,导致后来无法在银行办理转账等业务,无法参与项目招标工程,企业发展受到极大限制。为了使企业能够顺利开展业务,该企业负责人前往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求助,申请移出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问题才得以解决。
一直以来,对违法失信企业进行限制已成常态。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企业无法办理变更、注销手续等事项,同时,在政府采购、招投标、授予荣誉时都会受到限制。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满3年未申请移出的企业,将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也就是“黑名单”。列入“黑名单”后,企业负责人、法人将无法办理贷款,无法出入境,无法乘坐飞机和高铁等。
为了优化营商环境,本着“惠企”的目的,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于2018年开展企业信用修复工作,鼓励企业自我承诺、主动纠错、重塑信用,成为“放管服”改革创新融合的一个亮点。
“信用修复机制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守信联合激励机制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的重要环节,建立和完善信用修复制度,有助于实现企业信用监管工作规范化、系统化。”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信用监管科科长郭建华介绍。近年,我市积极开展企业信用修复工作,对因未按期限公示年度报告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企业,只要企业在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届满3年前补报了企业年报的,经申请,符合移出条件的予以修复移出;对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受到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市场主体,如能够认真履行行政处罚决定,主动纠正违法违规行为、及时消除不良影响的,经企业申请,可予以信用修复。
“修复企业信用,旨在重新给受到严厉惩戒的失信企业一个新生的机会,引导企业树立诚信经营理念,鼓励经营异常名录企业、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企业主动纠错,重塑信用,达到营造诚实守信经营氛围的目的。”郭建华说。截至目前,全市通过信用修复共移出经营异常名录企业3822户,移出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企业125户。
专栏 信用文化 信用中国 | 2021/05/14 -
为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营造更优营商环境,优化小餐饮经营许可办理流程,湖北省市场监管局近日印发通知,在小餐饮经营许可中全面推行告知承诺制。
据介绍,告知承诺制是指申请人提出许可申请时,审批部门一次性告知其许可条件和需要提交材料,申请人在规定时间内提交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且书面承诺提交材料与实际情况一致的,审批部门可以当场作出书面行政许可决定的方式。
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我省申请小餐饮经营许可证新办、变更、延续、补发、注销的,可实行告知承诺制;许可事项直接关系他人重大利益的,不适用告知承诺制。小餐饮的规模标准,由市(州)人民政府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具体确定。
办理过程中,具体承办的审批部门出示《小餐饮经营许可告知书》,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适用范围、许可依据、法定条件、提交材料、违反承诺责任等内容;申请人按照《小餐饮经营许可告知书》《小餐饮经营许可承诺书》进行自查,符合告知承诺要求的,做出承诺并提交材料,审批部门可以不再进行现场核查,直接发放《小餐饮经营许可证》;经审查不符合告知承诺要求的,按一般程序办理。
对以告知承诺方式取得小餐饮经营许可的经营者,监管部门将在接到审批部门推送许可数据后30个工作日内对其实施监督检查,重点检查小餐饮实际情况与承诺内容是否相符、经营条件是否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等情况。对实际情况与承诺内容不相符的,责令限期整改;情节严重或经限期整改后仍无法达到经营条件的,由监管部门通报审批部门依法撤销小餐饮经营许可,并依法处理。
专栏 信用文化 信用中国 | 2021/04/26 -
专栏 信用文化 信用中国 | 2021/04/26
-
专栏 信用文化 信用中国 | 2021/04/26
-
近日,黑龙江省政府新闻办举行信用承诺制改革新闻发布会。省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省司法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哈尔滨新区,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和公众关心的问题。
为有效发挥社会信用在支撑“放管服”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积极作用,以信用承诺制为基础构建“极简审批”模式,黑龙江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推行行政审批信用承诺制的实施意见》。
一、推行信用承诺制的背景和依据
2019年7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明确要创新事前环节信用监管,建立健全信用承诺制度。2020年10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的指导意见》,要求创新政府服务和管理的理念、方式,全面推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推广信用承诺制度,推广惠民便企信用产品与服务。这些重要政策文件,为推行信用承诺制提供了基本遵循。近年来,黑龙江省积极探索“承诺即开工”“办照即经营”“承诺即换证”“准入即准营”“共享即惩戒”等信用承诺制改革,总结积累了实践经验。为及时将这些改革成果固化为政策措施,实现从点上探索向面上普及推广转型,放大信用承诺制改革综合效应,在全省加快构建以信用承诺为基础的极简审批服务模式,推动审批流程革命性重塑,不断提升审批政务服务供给效能,让企业和群众办理更方便更快捷更满意,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实施意见》,对全省推行行政审批信用承诺制作出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
二、推行信用承诺制的主要类型
在总结梳理省内外信用承诺制改革成果基础上,主要归纳区分了容缺式受理、告知承诺制、承诺即开工、办照即营业、承诺即换证5种类型,对每种类型都阐述了概念内涵、适用领域和操作要点。
第一种类型--容缺式受理。明确申请人申请办理行政审批事项,法定条件基本具备、主要材料齐全,但部分材料欠缺且符合容缺受理情形的,行政机关应一次性告知其需补齐的材料及承诺事项,申请人作出书面信用承诺后,行政机关可以容缺受理审批。
第二种类型--告知承诺制。明确对已经梳理公布的实行告知承诺制的涉企经营许可事项,行政机关应当事先告知其可以采用告知承诺制方式办理,申请人自愿作出书面信用承诺并按要求提交材料的,行政机关应当当场作出行政审批决定。
第三种类型--承诺即开工。明确新建工业项目实行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制度的,申请人取得“标准地”使用权后,书面承诺可以达到“标准地”控制性指标和审批条件的,行政机关可直接发放相关证书,项目即可开工建设,在竣工验收前办结所承诺的行政审批事项即可。
第四种类型--办照即经营。明确对符合信用承诺制的涉企经营许可事项,申请人在取得营业执照、书面承诺符合许可条件并提交相关材料后,即可取得相关许可并从事相应生产经营活动,实行“准入即准营”,有关部门要通过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为申请人提供满足许可条件的指导服务。
第五种类型--承诺即换证。明确申请人依法取得的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等有效期届满的,诚信经营状况良好,不存在因违法经营而被立案调查或经营期间未受到行政处罚,且不需要现场核查的,申请人提交换证(照)申请和相关材料并书面承诺符合许可条件,即可延续或者换发证(照)。
三、推行信用承诺制的实践路径
坚持用改革办法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让守信者享受更便利审批服务,对失信者实行“共享即惩戒”,推动形成标准公开、规则公平、阳光透明、预期明确、信用监管的治理模式,不断提升行政审批效率。
一是明确信用承诺制具体内涵。申请人依法向行政机关申请办理行政审批事项时,行政机关一次性告知其审批条件和需要提交的材料,申请人就其符合审批条件、按约定提交相关材料及违背承诺自愿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等内容签署信用承诺书,能够通过事中事后监管纠正不符合条件行为、有效防范风险、不会产生严重危害后果的,可以实行信用承诺制审批。
二是界定信用承诺制事项范围。直接涉及国家安全、国家秘密、意识形态安全、公共安全、金融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以及重要涉外等风险较大、纠错成本较高、损害难以挽回的行政审批事项不适用信用承诺制。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设定的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的,严格按国家规定执行。
三是明确信用承诺制适用对象。对实行信用承诺制的事项,申请人可自主选择是否采用。申请人不选择或者无法承诺的,行政机关不得强制要求,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实施审批。申请人有较严重不良信用记录或曾作出虚假信用承诺的等情形,在信用修复前不适用信用承诺制。
四是规范信用承诺制工作流程。主要是梳理公布承诺事项清单、编制承诺细则及规范文本、明确告知内容和承诺内容等,依托全省政务服务网、信用中国(黑龙江)和各地各部门网站向社会公开。严格规范告知、承诺与公示,受理、审查与决定,加强事中事后核查,建立协同核查机制,推动信用信息协同共享,建立信用档案,实行“共享即惩戒”信用监管等举措,建立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流程。
五是强化信用承诺制的组织保障。明确要求把信用承诺制改革工作纳入营商环境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建立督察情况通报制度和改革容错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市地发挥首创精神、先行先试、探索创新依托新区和自贸试验区发挥制度创新优势,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为全省提供有益借鉴。注重及时收集企业和群众对信用承诺制工作及成效的评价意见,持续深化改革创新。
四、推行信用承诺制的现实意义
随着信用承诺制在政务服务领域广泛运用,有利于构建完善信用承诺制度机制,有利于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一是有助于推进政府服务职能转变。以信用承诺制使政府部门从事前的审核把关,转为事前信用核查的间接把关,通过落实监管责任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督促市场主体兑现承诺。二是有助于推进政府管理理念转变。以信用承诺制改变以往“重审批、轻监管、弱服务”的惯性理念,以事前充分告知推动服务前移,逐步实现由审批式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三是有助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信用承诺制方式将诚实信用原则和契约精神嵌入审批流程再造,以政府率先讲诚信带动市场主体讲诚信,政府和市场共建共享诚信文化建设成果。四是有助于推进政府廉政建设。以信用承诺制把能适用的行政事项、承诺内容、监管措施、违约的法律责任等全面公开,使行政审批更加公开透明,有利于推进阳光政府、透明政府和廉洁政府建设。
专栏 信用文化 信用中国 | 2021/04/21